當男性從來不學習情緒勞動時,他們也錯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。當然,有人代勞肯定過得很舒服,但是當別人負責處理你生活的一切細節時,你的生活永遠不是屬於你自己。
讓大家預期一種更平等分攤的情緒勞動,這並不是在轉移負擔,而是為了鼓勵每個人改善生活。
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為孩子樹立更好的平等榜樣,以免他們承襲我們的錯誤模式。我們可以讓男人有機會以新的角色體驗情緒勞動,更充分地體驗如何為人父、為人伴侶,以及成為一個男人。
取自《拒絕失衡的「情緒勞動」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各位朋友,晚安:
不少男性期待女性來照顧好自己,尤其在婚姻裡。這很可惜,因為一個人學著好好照顧自己,才能好好照顧人。進一步來說,這是維繫關係的重要能力。
當男性開始學習情緒勞動的時候,對男性是有好處的。對我來說,我最明顯看到的是:可以改善跟家人的關係,讓自己在家的時候有歸屬感。
一個會帶孩子的男性,跟孩子關係不錯的本身,就不會覺得自己被邊緣化,會感覺自己有價值。贏得尊重的方式,不是常大小聲說話,讓人害怕,或者不斷說教,叫家人學會感恩自己。
能給出愛的人,又同時有界限,很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感恩。這不只很適合用在家庭,用在職場也很重要。
祝願您,能看見情緒勞動的價值,能看見自己的價值!
.
ps. 這本書在昨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,請參考下列連結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ychologist.Hung/photos/a.248192138530437/3659859060697044/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文/ 潔瑪‧哈特莉】
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他對情緒勞動的看法,這樣一來,我們才有可能重新獲得情緒勞動這項技能背後的真正價值。沒錯,情緒勞動可能是我們的剋星,但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超能力。我們需要瞭解這種勞動有其價值,並把它公之於眾,讓大家可以清楚看到。這種關懷和管理情緒的智慧是一種寶貴的技能,是一種密集的解題訓練,還可以獲得同理心的額外效益。賓州州立大學貝克斯校區的傳播藝術與科學副教授蜜雪兒.拉姆齊博士(MicheleRamsey)表示,情緒勞動往往和解決問題同義。她解釋:「大家對性別的假設是『男性是問題的解決者,因為女性太情緒化了。』但是在家裡和職場,解決多數問題的人又是誰呢?」身為伺候我先生和三個孩子的家管,我非常確定我知道答案。儘管這些情緒勞動令我們沮喪,但這種照護型的勞動本身是一種寶貴的技能。我們熟練地設想大局,宏觀地思考結果,輕易地調適意外狀況,用心地投入工作、培養關係、因應偶然的互動。這些技巧是確保我們細心完成精神任務及情感任務的資產,這裡的細心不只是專注在任務細節上,也是專注在他人身上。情緒勞動在生活中呈現的方式,就像是以維繫社會的文明細線,編織成一幅精緻的掛毯。少了情緒勞動,我們活不下去,我們也不該期待情緒勞動消失。
我們應該把情緒勞動變成一種人人都該擁有及理解的寶貴技能,因為那可以讓我們更熟悉自己的生活。它能使我們更充分地體會生活,使我們成為最真實、最充實的自己,男女皆然。減輕女性被迫承擔的龐大重擔,同時讓男性進入一個充實的生活新領域是有益的。我們不該只想著「平分」情緒勞動,更應該去瞭解伴隨那些重擔而來的東西。即使目前女性被迫扛起不平衡的重擔,女性也因為情緒勞動的存在而更長壽、更健康。女性把規劃和深謀遠慮納入生活中,關心人際關係的培養與維繫,為了讓他人過得舒服而不辭辛勞地付出,她們的伴侶無疑因此受惠了。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,已婚男性通常比未婚男性更長壽、更健康。他們的壓力較小,罹患憂鬱症的情況較少,身體也比未婚男性更健康,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妻子管理其生活的方式使他們過得更健康。多項研究發現,喪偶及離婚的男性過得不如喪偶及離婚的女性,因為少了伴侶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管理他們的生活,他們的健康、舒適和社交關係都會受到影響。當妻子是家中唯一回應聚會邀約、唯一負責召集家人參加活動、唯一負責維繫社交關係穩健發展的人時,失去她也等於失去所有人。那也表示,那些人際關係本來就不屬於男性。
女性負責維繫男性與親友的關係,也確保伴侶飲食健康、做運動。她們幫男性卸下原本落在他們身上的任務,充當男性的第二個大腦,幫他們記住他們覺得不夠重要而不需要記住的「小事」。然而當男性從來不學習情緒勞動時,他們也錯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。當然,有人代勞肯定過得很舒服,但是當別人負責處理你生活的一切細節時,你的生活永遠不是屬於你自己。目前這種情緒勞動的失衡,導致大家持續預期男人不必建立自己的社交關係,不必深切地關注個人生活的細節,不必從打造個人生活及家庭中尋找意義。
這促成了一種讓霸道的陽剛氣息蓬勃發展的環境,在這種環境中,大家依然指望女性以各種方式照顧男性,所以男性永遠不會學習照顧自己,不僅身體上如此,情感上和精神上也是如此。我們告訴整個社會的男性,他們無法處理情緒勞動,他們需要把一切細節委派給女性處理,他們無法隨機應變,也無法學習這些可以深深改變其生活的技能。我們讓男性對這種依賴他人的人生感到無可奈何,儘管男性擁有那麼多的權力和特權。這樣做只是在助長一種對每個人都有害的惡性循環。改變這種動態不僅不會傷害男性,還可以幫助女性,讓每個人都因此獲得解放。讓大家預期一種更平等分攤的情緒勞動,這並不是在轉移負擔,而是為了鼓勵每個人改善生活。
平衡情緒勞動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過更充實、也更真實的生活。負擔減輕的女性可以重新取回自己的精神空間和時間,在職涯上做出清楚的決定,並從真正平等的立場上,感覺到自己與伴侶的關係更緊密。男性可以以新的方式融入人性生活,承擔新的角色,擺脫霸道的陽剛氣息,生活在更緊密相連的環境中,而且不怕幫女性爭取更平等的世界。
霍奇查爾德指出,我們承認生活中情緒勞動運作的方式,反映出我們在社會局勢中的立場。我相信,我們已經準備好打破陳規,邁向新未來。為此,我們必須瞭解情緒勞動所造成的障礙,以便從沮喪中站起來,決定如何好好運用這種深切關懷的技能。情緒勞動不見得會破壞我們的幸福,事實上,它是維繫世界的黏著劑。一旦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,瞭解它對生活的好壞影響,我們就可以掌控情緒勞動,改變我們使用這些技能的方式,奪回自主權。
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為孩子樹立更好的平等榜樣,以免他們承襲我們的錯誤模式。我們可以讓男人有機會以新的角色體驗情緒勞動,更充分地體驗如何為人父、為人伴侶,以及成為一個男人。我們可以為無所不在的情緒勞動劃出明確界限,而不是一味地迎合預期。我們可以把情緒勞動視為一種技能,而不是障礙。套用眾議員瑪克辛.沃特斯(MaxineWaters)的說法,我們可以奪回自己的時間,只在真正有意義的情境中運用情緒勞動的技能,讓每個人(包括我們自己)都覺得世界變得更美好。這樣一來,我們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,也可以改善伴侶和後代的生活。當我們一起消除情緒勞動的不平等時,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,我們的兒子還是可以學會恪盡本分,我們的女兒可以學會不必承擔別人的分內工作。
.
以上文字取自
拒絕失衡的「情緒勞動」:女人停止操心一切,男人開始承擔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60629
有方文化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rward.Publishing/
.
已額滿_7/16-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519814295382140/
7/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-親子有話好好說(高雄場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550194072308694/
已額滿11/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9917322447609/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